導讀:五年前微軟的藝高人膽大,五年後成為行業的大勢所趨。從科技行業標杆的蘋果,再到競爭白熱化的國內創業者們,金九銀十的發布會旺季上,主動去增加與用戶接觸麵積的智能硬件們不斷刷新著存在感--所以別以為暴風隻是在增加他的各種TV,智能硬件的下半場可能剛剛吹響開場哨。
暴風最近發布海報宣布入局新市場,將發AI無屏電視,這讓我想起了羅振宇跨年演講中的兩個關鍵詞。
第一個叫“互聯網下半場”,意思是行業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,提醒創業者們調整策略去主動適應;另一個叫“國民總時間”,即實際用戶可以使用產品的時間,是事關互聯網行業生存的重要資源之一,是基於“進入互聯網下半場”的前提下找出的破局方向。
但羅胖肯定不是第一個洞察這個問題的人。至少在智能硬件領域,從業者們五年前就有所動作:2012年,微軟推出Windows 8、Windows Phone等新作並提出了打通全平台的構想,正式擺脫移動互聯網的限製,打響了史稱“客廳戰爭”的行業新格局。
五年前微軟的藝高人膽大,五年後成為行業的大勢所趨。從科技行業標杆的蘋果,再到競爭白熱化的國內創業者們,金九銀十的發布會旺季上,主動去增加與用戶接觸麵積的智能硬件們不斷刷新著存在感——所以別以為暴風隻是在增加他的各種TV,智能硬件的下半場可能剛剛吹響開場哨。
智能硬件的下半場困局
雖然智能硬件已然算是一個品類豐富的市場,但從產品邏輯來看,大體其實隻能分為兩類,一類是升級,另一類是體驗。
所謂升級,就是在原有的產品基礎上增加“智能化”因素;所謂體驗,就是營造出“智能化”的使用場景。作為“客廳戰爭”中消費者認知度最高的兩款產品,智能電視和電視盒子分別是前者和後者的完美體驗。
然而消費者認知度高並不代表著能夠在市場立足。與每個新概念的誕生相同,智能硬件早期通過新鮮感的消費和市場空白的占領,在迅速收購與行業基礎不相匹配的話題量時,遲遲沒有解決最大的痛點,那就是產品在使用中缺乏“不可替代性”:智能升級升不了多少級,智能體驗也更多是“玩具”,並沒有擺脫移動互聯網產品的殼,是市場競爭中的絕對硬傷。
在這種前提下,投影產品的後來居上就變得非常有參考意義。雖然大眾對“無屏電視”還不是那麽了解,但從極米、堅果等參與者的發展狀況來看,這似乎是最能在市場立足的產品品類。至於,“無屏電視”與“投影”之間是什麽關係這個問題,不知道暴風會在發布會上給我們一個怎麽樣的標準答案?
在許多人眼中,投影行業的健康成長一方麵歸結為擁有明確的需求導向(也就是滿足觀影、觀看、聚會社交等需求);另一方麵洞察了人們想滿足卻在原有的技術條件下門檻過高、難以實現的需求——整體還是重複著“滿足剛需”的老路。
然而這樣的總結顯然不夠全麵,畢竟市場上主打投影的產品也不算少、進入市場的時間也不算晚,但投影產業也僅僅在智能硬件的狹小範圍內“相對活得不錯”,與人們此前推斷的原因相聯係顯然是個悖論,人們依舊期待著叫好又叫座的智能硬件誕生。
智能硬件應該怎麽變
同質化是每個行業從0到1的開荒過程裏,每個創業者必須要直麵的困局,而差異化是最常規的破局方法之一,在投影產業中就得到了非常直觀的體現。
在傳統產品形態中,電視作為用戶終端,隻是提供顯示技術和內容呈現的設備,互聯網的介入並沒有讓現狀提升多少,電視仍然是簡單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設備,為用戶創造的價值較為淺層——因此電視也成為了率先被“智能硬件”革命的對象。
作為根正苗紅的“電視替代者”,投影產業具備很優渥的起步條件。2016年易觀國際發布的《2016年中國智能微投市場專題研究》就對投影產業的發展有了這樣的背景分析:
-對於大屏的認知。隨著電影產業的成熟與主機遊戲的普及,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大屏體驗要高於電視,初步完成了市場的教育過程;
-有足夠的技術基礎。安卓係統的開發與應用,讓智能硬件具備了客觀的開放性,可以更低成本的為用戶提供較為豐富的功能應用;
-便捷性的需求。一二線城市對大屏有需求的年輕人,更多處於租房階段,對於設備的便於搬運有著明確的需求;同時超過8億規模的移動互聯網用戶,也是在設備的便捷上養成了使用習慣。
但早期的投影行業顯然是背道而馳的,或者說從業者並沒有充分挖掘投影的競爭維度:產品往往會打上“家庭影院”、告訴人們可以“享受超大屏”電視,然而在消費者真正進入應用場景之後,最直觀的改變被局限在了“屏幕尺寸”。
即使隻瞄準“屏幕尺寸”這個唯一變量,在匆忙占領市場空白階段,創業者一味地鋪量導致“大屏”隻能體現在尺寸上,分辨率、清晰度、亮度等視覺產品應該擁有的要素因“壓縮成本”、“加快生產”而被選擇性放棄,導致主流市場被太多清晰度不夠、亮度不夠的產品占據。
除此之外,市場現有的投影產品多數是僅與一至兩個內容平台合作,平台間內容無法互通,需要進行多次繁雜的跳轉與操作。同時,這些產品多是僅為用戶提供簡單的觀影功能,並沒有在場景服務和輔助應用功能方麵進行升級和完善,導致帶給用戶的內容質量和服務都差強人意。
因此投影產業的變革有增加了一條前提:市場已經形成了刻板印象,硬件體驗不符預期,軟件體驗不順暢這些痛點成為了擺在消費者和產品之間的鴻溝,想要立足市場,必須創造性地解決問題。
所以暴風這次可能會做什麽
拖後入局的暴風顯然是有備而來。作為已經擁有了幾代智能硬件產品研發經曆、充分觀察市場現狀的他們來說,我們大體可以預見以下幾個方麵的著重強調:
-真正地讓互聯網為用戶服務。很顯然暴風不僅要努力調動整個互聯網所積累的影視資源,還要延續此前提出的“人工智能戰略賽道”。從之前暴風的一係列動作可以看出,AI時暴風發展的主戰略方向,體現在產品上的,就是TV和VR。此次發布無屏電視,是否暴風集團在“第三塊屏”上的發力,我們不得而知。但可以確定的是,暴風將持續在人工智能助手級產品上發力,持續對用戶的使用場景服務進行升級,實現行業“彎道超車”;
-在感官體驗上做到“高清高亮好聲音”,技術上解決投影光線較暗、分辨率過低、畫質損失等問題,在根本訴求上盡可能地拉開與電視、傳統投影設備的距離,讓無屏電視真正擁有不可替代的使用場景;
-給投影融入家庭場景尋找新的“姿勢”。與電視不同,傳統的投影並不具備與家庭裝修融為一體的裝飾作用,也並不具備在普通家庭戶型限製下即開即用的場景感,因此增加實用性(畫麵更大、視距更短等方麵)顯然非常重要。
總之,在客廳戰爭打響的幾年時間裏,市場環境和用戶心理已經發生了變化,比如用戶已經習慣了在社交網絡幫助下實現的快速閱讀,比如用戶在自媒體發展的幫助下被強行積累了許多科技嚐試,比如用戶在不斷的新產品調教下擁有了更大的新鮮感閾值……
因此將微觀視角放大,投影的改變也代表了智能硬件行業的變化:智能硬件已經不具備“概念包裝傳統”的可能性,這個品類的產品科技含量再高,也終究要回到商業本質上,從用戶體驗出發做好產品。
正如我之前在一篇文章裏所說:“互聯網思維”追求的所謂用戶體驗、運營成本和效率等等,都脫胎於商業本身。隻不過在互聯網時代中,這些商業上的追求,通過互聯網的加速傳播,被更多商業以外的路人熟知,才引起了群體的關注,而一個健康成熟的行業必然會回到“解決問題”的本質上。
暴風AI無屏電視是一個開始,為行業找到了正確的發展方向,我們也有理由期待著更多的驚喜發生……